欢迎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要义与路径——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分析
薛二勇, 李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1): 16-26.  
摘要1929)      PDF(pc) (1366KB)(1716)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普惠性幼儿园提质增效的挑战与变革
洪秀敏, 朱文婷, 张明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1): 70-76.  
摘要1053)      PDF(pc) (1295KB)(1460)    收藏
普惠性幼儿园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历经了从“保基本”到“有质量”的发展阶段,我国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为补齐普惠资源短板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依然面临着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财政投入不均衡,普惠性幼儿园投入效益亟待优化;办园体制差异明显,普惠性幼儿园资源享有不均衡;质量和内涵建设有待提升等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普惠性幼儿园的提质增效,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结构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促进普惠性幼儿园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
姚计海, 张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6): 41-49.  
摘要2033)      PDF(pc) (1298KB)(1353)    收藏
“双减”政策旨在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出台给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于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增强教师专业情意。但是,“双减”政策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教师专业理想与信念有待加强,教师激励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规律有待探究。为此,在教师心理层面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提高其专业发展自主性;在学校管理层面要加强管理激励,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在教育政策层面要发挥政策导向,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在理论研究层面要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引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韩国政府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范式与路径
姜英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4): 49-59.  
摘要329)      PDF(pc) (1454KB)(1066)    收藏
近年来全球教育治理成为新的教育热点议题。作为全球教育治理重要参与主体,韩国政府在总结自身受援经验的基础上,将“回馈国际社会”、“输出韩国经验”、“全球化国家建设”、“培养全球公民”作为理念的基础,并逐步形成全球教育治理五大参与路径——传播国际组织理念的全球公民教育、输出韩国经验的职业教育、宣扬全球共同利益的国际教育援助、面向国际组织的各层次人才输送体系、培养全球责任意识的国民教育。韩国的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价值耦合的政策理念特征,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路径特征,国民积极参与的人员保障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跨地区投资的影响研究
熊督闻, 曾湘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5): 114-125.  
摘要351)      PDF(pc) (1346KB)(895)    收藏
引导制造业资本在地区间合理配置是实现地区间共同富裕,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跨地区投资具有重要影响:(1)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成本促进制造企业跨地区投资;(2)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跨地区投资结构更多偏向于服务化的业务;(3)总体上数字化转型使得投资向发达地区集聚,但随着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缩小,这一集聚效应将会弱化。未来应当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并引导制造业资本向不发达地区流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本途径、内在机理与行动策略
冯子洋, 宋冬林, 谢文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1): 52-61.  
摘要716)      PDF(pc) (1336KB)(823)    收藏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两种基本途径,归根结底则是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能够以数据生产要素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数字科技革命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价值。实践中,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应当深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化发展;健全有效市场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夯实数字经济助力低碳发展的政策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的目标、本质及其二重性
姜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2): 63-71.  
摘要262)      PDF(pc) (1537KB)(823)    收藏
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围绕着经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解释学。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的主要目标围绕着“道”而进行,其中基于现实国家治理的“治道”是其解释的基本诉求。在古代,基于“治道”的不同建构而形成了汉、宋两种经学解释的类型,统治者们都想借此建立基于话语权力的文化认同,从而为政治统治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与方法。与此同时,儒经本身也是古代天道人事的承载,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所以,古代经学解释体现出了语言与意义、主体与客体、知识与道德、主观与客观、天道与人事、内圣与外王、历史与现实等等多种二元性或曰二重性。虽然如此,古代解释者注重通过经学解释的张力来化解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经学的现实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王玉海, 李顺强,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6): 107-115.  
摘要335)      PDF(pc) (2129KB)(783)    收藏
乡村振兴要在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下推进。这就要将乡村振兴任务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对接,以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探索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业企业、政府等涉农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利益耦合机制形成乡村发展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其实就是乡村的组织创新,这首先要尊重乡村自组织的能动性,其次还要引导合作秩序的扩展以增强乡村机能,最后还要拓展形成乡村高质量发展方式。因此,乡村振兴要着意于乡村组织创新的实践路径探索,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并存竞争合作的现实出发,厘清市场、政府、社会作用的范围边界,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友爱社会恰当结合,真正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曾公田求钟铭所见曾国建国史实考
黄益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3): 130-138.  
摘要138)      PDF(pc) (1450KB)(749)    收藏
曾公田求钟铭对研究周代天命观、分封制及建国史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公田求钟铭追述的西周初年曾国高祖伯适受命及皇祖南公建于南土、受命作邦的天命观,与屡见于周代文献记载的周文王受命、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的天命观相同,为周代天命观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曾公田求钟铭所记曾国封邦建国、藩屏周室的分封制度,尤其是受封为诸侯之时分殷亳社之土在国中立亳社之制(“析应亳社”)皆可与文献记载对读;并且钟铭所载皇祖南公受命为州牧、“涉政淮夷”等事,对于认识西周时期的州牧制度及周王朝对淮夷的统治提供了崭新的史料。对观曾公田求钟铭记载的曾侯佐助昭王南征之事与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的考古发现,可知佐助昭王者为叶家山M111的墓主人曾侯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基于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模型的探索
俞国良, 黄潇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2): 112-121.  
摘要372)      PDF(pc) (1328KB)(724)    收藏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老年心理健康跃然成为健康中国行动之一。本文整合生命历程视角和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建构了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模型,全面揭示了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生态因素,以及退休、丧偶失独、老年人口流动等重要生命历程事件,将老年心理健康视为贯穿生命始终的事件经历与生态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采用元分析技术初步验证了正常老年群体中该模型的适切性,并提供了特殊老年群体的证据;进一步,从干预理论与实践视角入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论证,并立足该模型,明确提出了未来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趋势,以期实现全周期维护老年心理健康,全方位干预影响老年心理健康因素,全社会共建老年心理健康支持环境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智能制造的本质
戚聿东, 徐凯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3): 93-103.  
摘要1034)      PDF(pc) (1350KB)(697)    收藏
与以往技术革命相比,智能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能依托智能化技术实现“产消合一”;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基于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进行精准、高效的供需匹配,实现生产过程的个性化定制,最终以“产消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无限发展的生产能力与有限消费之间的矛盾,克服生产过剩;“产消合一”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都呈现边界模糊、跨界融合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拉平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逐渐打破企业边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的智能化应用
任萍, 汪悦, 刘冬予, 李添, 骆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4): 150-160.  
摘要885)      PDF(pc) (1346KB)(681)    收藏
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对民众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和治疗服务的需求非常急迫。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方法在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局限。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推动着心理健康服务走向智能化的应用,能够从更加生态化、更加便利化的角度评估和干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针对心理健康的初筛和诊断两个评估过程以及干预和治疗过程,论述传统手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智能化应用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并就其落地应用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述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范式革命——来自ChatGPT的挑战与启示
曾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4): 78-88.  
摘要246)      PDF(pc) (1372KB)(670)    收藏
当下引发学界热议的ChatGPT,不只是简单的人机交互程序,还是具备深度模仿人类思维能力的新型智能,让我们不得不在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外,重新理解人文与科学的复杂关系。从范式层面来看,人文学术已是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就本体论而言,人文学术始终决定着科学的根本属性,从而产生范导科学的内在作用。因此,无论AI如何进化,也不可能替代人自身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更无法确认人的主体性并对之进行系统性的解释与探究,它充其量只是“数字人文”的革命性延伸工具。故而,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进一步构建用以探索知识本源及不同问题域之动态关系的人机协作的未来范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1): 115-132.  
摘要1068)      PDF(pc) (1465KB)(660)    收藏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上古汉语语义的虚化与双音结构的凝固——以“无乃”“无亦”“无宁”之“无”为例
胡佳佳,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2): 47-62.  
摘要319)      PDF(pc) (1639KB)(658)    收藏
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结构中的“无”用法特殊:句子谓语动词前的“无”;形容词前构成“无竞”“无”“无赢”的“无”;虚词 “无乃”“无亦”“无宁”中的“无”。前人对这三种结构中的“无”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从语义演变或虚化的角度讨论过这些“无”间的关系。上述“无”的不同用法其实具有内在语义上的一致性。第一种结构中的“无”是表频仍义的频率副词,与其词源意义有关;由频仍义引申为“重、再”义,所以第二种结构中的“无”是双音实词结构中表数量持续增加或状态延伸的语素;第三种结构中的“无”是基于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规律表推测、判定语气的语素。这三种用法中“无”的意义是层层虚化的,同时由“无”组成的双音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凝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西晋后期玄学名士拔擢寒素研究
张辞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5): 153-160.  
摘要238)      PDF(pc) (1284KB)(651)    收藏
西晋中后期,寒门子弟很难得到公平迁转的机会。西晋朝廷采取措施,试图打破“门调户选”的现状。提拔有才能的寒素之士,符合许多有识之士的期待。西晋后期,玄学名士拔擢了一批出身低微的友人,使他们进入官僚队伍,但这些寒门人士并无政治才能。玄学名士并未实现世人“整齐人伦”的期待。他们以国家官职为禁脔,利用公权,为自己和友人提供便利。东晋的玄学名士不再擢举寒素,他们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垄断了清要职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教师的角色建构
李彩娜, 郑海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2): 122-132.  
摘要350)      PDF(pc) (1323KB)(630)    收藏
教师是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的中坚力量,帮助教师建构适当角色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政策与干预项目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提出教师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应承担关怀者、学习者、参与管理者、预防干预者、互动者等角色。同时,分析了我国在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影响教师角色建构的障碍性因素,包括政策期待与现实期望冲突、“校园欺凌”概念存在混淆与泛化、治理目标与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等社会因素,以及教师认知不足、动机不强等个体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和教师个体两个层面提出了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教师角色建构的针对性策略,包括厘清校园欺凌的概念,构建有效治理机制,细化各参与主体职责,帮助教师形成正确认知、提升动力、提高能力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人工智能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及特征
胡敏中, 高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6): 154-157.  
摘要220)      PDF(pc) (1220KB)(629)    收藏
在人的认识中,智能机器属于具有人的一定特性和发挥人的一定作用的高级工具,扮演着工具-主体的双重角色,即协作认识主体和相对独立认识主体,人工智能是被人赋能的,不是自生、自主的智能。智能机器的认识有以下特征和局限性:人工智能对许多外部世界和社会现象的量的分析,远远不足以反映这些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人工智能具有单元、均质、模块和扁平化特征,无法把握复杂多变的外部信息;人工智能进行形式化表征,不具有内隐的体验性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清季士人群体的科场书写及其“停科”效应研究
贾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3): 139-150.  
摘要168)      PDF(pc) (1316KB)(623)    收藏
清季议改与议废科举的知识群体,尚有正在通过科举渠道晋升的士人。这些应试士子并非惯常认为的仅是被动和消极接受相关政令,而是以科场书写的方式参与到科举改废进程当中。清廷废除科举这一通常被视为“鲁莽灭裂”的举措,从光绪辛丑科举“改章”及督抚提议科举“中额递减”,到甲辰之际“中额递减”的适时出台和科举停废决策的正式启动,呈现出一条紧凑且又渐进的演化脉络。清季士人群体的科场书写不仅客观配合督抚科举“减额”提议的落地生根,其效应还延续至科举废除之后,具有超越科场本身并在远端触及政治决策和社会思想的言外之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
李金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2): 72-80.  
摘要451)      PDF(pc) (1537KB)(619)    收藏
“大一统”是秦汉以降中国历代王朝遵循的治国观念,疆域统一成为“大一统”的重要元素。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展现出迥异于以往历代的不同特点,其核心要义旨在反复重申疆域超越以往历代,兼具规模之广大,获取之德性,实体之清晰三重要素;其价值功能在于淡化了传统的边疆“夷狄”观,重塑起中外有别的新“四夷”观,从而实现了族群融合,客观上解构了沿袭千年的“华夷之辨”思维;其根本目的则是要为清朝立国的“正统”合法性服务,为此,清朝确立起凭疆域即可为“正统”的惟一评价体系,实现了“大一统”与“正统”的合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