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今天是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25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
    新时代我国反腐败追逃的经验与完善——聚焦于“百名红通”
    王秀梅, 宋玥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5-11. 
    摘要 ( 64 )   PDF (1490KB) ( 5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按照“天网”行动的统一部署,我国公布了100名红色通缉令人员,加大全球追逃力度。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截至2018年7月28日,已有54名“百名红通”归案。通过对“百名红通”人员归案情况的分析,目前我国反腐败追逃措施以劝返、缉捕为主,少数适用遣返,但没有成功引渡的案例,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分子出逃时多选择与中国尚未签署引渡协议的国家,甚至是没有建交的国家。从长远的观点看,利用他国有关法律适用遣返措施并建立健全双边引渡和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以追赃促追逃,对防逃、追逃工作意义重大。反腐败追逃的过程不仅能实现惩治和威慑腐败犯罪的目的,同时也可推动我国国际刑事法律合作的完善,有利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同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40年学科发展专题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几个问题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12-26. 
    摘要 ( 79 )   PDF (1608KB) ( 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40年来的中国分析哲学研究:问题与挑战
    江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27-38. 
    摘要 ( 71 )   PDF (1490KB) ( 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哲学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近40年来的中国分析哲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分析哲学的介绍更为全面;对分析哲学的重新关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和翻译上,而是开始注重对学术思想之间理论联系的分析以及对所提出问题的历史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步开展与国际分析哲学界的交往和交流;开始注重把分析哲学的方法运用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中国分析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历史路径、视角路径、问题路径和方法路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专名与摹状词的社会意义之理解、对规范性的高度重视和捍卫自然主义的立场、对信念和行动的强概念论以及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新解释等等。中国的分析哲学研究目前主要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问题;二是分析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构成了中国分析哲学研究的未来。
    教育论坛
    高校“人才争夺”:谁是受益者?——基于“长江学者”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黄海刚, 连洁, 曲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39-52. 
    摘要 ( 732 )   PDF (3410KB) ( 7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拥有丰富学术资本与社会网络的高端人才成为高校“人才争夺”的主要对象,这种情况引发了关于高端人才过度与无序流动的争论。根据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分析高端人才在区域和组织间的流动路径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发现:在地域特征上,华东和华南地区是高端人才流动的首选目的地;“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不仅表现在人才输出规模上,更表现在极度匮乏的人才输入和回流上;在机构特征上,东南部的部分高校短期内获得了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位于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大学人才损失较为明显;从组织视角看,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来提升高校声望是一条便捷且可复制的路径,这一共识加剧了人才竞争,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视角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增量效应”并未充分显现。研究认为,我国高端人才不存在过度流动问题,但流动方向的线性模式而非环流模式是造成人才无序流动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致力于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的公共政策努力,既要理性看待人才竞争问题,也要解决人才标签化的行政逻辑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逻辑间的悖论问题。
    “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基于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调查与分析
    洪秀敏, 姜丽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53-61. 
    摘要 ( 1025 )   PDF (1443KB) ( 10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东、中、西部六个城市4064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透过利益相关者对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评价,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挑战。结果显示,尽管二期行动计划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面对“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的新需求,学前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与现实困境:普惠性资源依然短缺;财政投入依然不足,软件投入亟待改善;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离职率高、非编教师生存与发展受阻仍是队伍建设的难点;弱势群体扶助政策仍需完善。究其根本,学前教育立法缺失、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未能切实落实、区域公共财力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针对地破解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是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关键。
    心理研究
    自我意志型的青少年自主
    邓衍鹤, 宋郁,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62-71. 
    摘要 ( 701 )   PDF (1483KB) ( 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主性的建立是青少年心理成熟的标志。目前主流研究是从空间分离-个体化角度,简单地把自主性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选择上与父母的分离和独立,过于强调“分”,忽视了“和”。对于亲子关系在自主性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青少年自主性是一把双刃剑,单纯强调分离的自主也会妨碍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鉴于此,我们的研究结合并立足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安全依恋理论,从积极关系和自我认同角度分析与批判精神分析的分离-个体化模式,从意志动机和积极关系影响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意志型自主,将自主理解为辩证的、父母影响的概念内涵,解析自我意志型自主的心理健康内涵和积极功能,并诠释在集体和个体主义下的跨文化适应性,最后阐发自主理解的转变对未来研究和青少年教育的启发意义。
    依恋与人格障碍的关系:维度诊断的新视角
    张文娟, 叶惠玲, 许晓栎, 王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72-82. 
    摘要 ( 937 )   PDF (1484KB)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临床挑战性和社会破坏性的心理疾病。易感基因、人格特质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持久地偏离其所在文化的规范。个体生命早期与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依恋关系是诱发人格病理倾向并发展为人格障碍的重要环境因素。基于维度诊断的新视角更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依恋对于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评估人格功能受损程度是人格障碍维度诊断的第一步。依据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学,不安全依恋会导致自我功能和人际功能不良,但是否达到人格障碍诊断所要求的中等程度以上的受损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人格障碍维度诊断的第二步是通过病理性人格特质区分人格障碍的类型。不安全依恋与消极情绪性、对立违抗、去抑制、分离感和精神质五大病理性人格特质维度都存在一致的、中等以上水平的正相关。但是,人格障碍诊断还需要综合评估人格功能受损程度以及典型的病理性人格特质组合,亟待更多未来研究直接验证在新的诊断范式下依恋关系对所有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共情的中介作用
    邓林园, 李蓓蕾, 武永新, 许睿, 靳佩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83-91. 
    摘要 ( 737 )   PDF (1577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和共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从山东和重庆抽取768 名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初中生的助人行为、自我效能感以及共情各维度(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和家庭环境各维度(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的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2)家庭环境、共情和自我效能感均与初中生的助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家庭适应性和认知共情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助人行为,累计解释率达26%;(4)初中生家庭环境不仅能直接影响其助人行为,还能通过共情和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助人行为,间接效应共有三条路径,分别为家庭环境→共情→助人行为,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助人行为,家庭环境→共情→自我效能感→助人行为。
    语言文学
    让世界真切感知中国传统韵文的格调——仿诗式译法之探索
    周流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92-103. 
    摘要 ( 656 )   PDF (1585KB) ( 8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中国的复兴,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也在复兴。我们应主动用外国语和世界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文化的自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对话。中国传统韵文的存量几近世界各国同类作品的总和,应大力挖掘利用。笔者在几十年从事中外文诗歌创作与翻译的体验中,提炼出针对汉语韵文作品的仿诗式译法,以期尽量有效传达其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世界真切感知中国传统韵文的格调。该法无意于只顺应目标语的韵式,更不取随意押韵或韵脚若有若无的失律处置,而明确主张严格用韵坚持复制各类诗词的一切韵式;又以可量化的方法把各种长短诗句按音节比例(如1∶2、 1∶1.5、 1∶1,一篇只选定一种)转译为相应的长短诗行。但同时译文诗行的节律也必须尽量严格遵用目标语的各种正规诗步(音节数转换和诗步及其类型之协调备有细致的应对措施)。这是一套追求汉外合璧理想境界的创新译法。笔者以《千字文》《三字经》、经典诗词曲、毛泽东诗词等译文为例,与读者分享并交流仿诗式译法探索之体验。
    清末民初文言译本的语言研究价值——以林纾的文言翻译文本为例
    刁晏斌, 刘兴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104-112. 
    摘要 ( 729 )   PDF (1449KB)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纾的文言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言译本中堪称典范,林译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崇古而又趋今,具有一定的杂糅性,“异质文言”与“欧化文言”的特质明显。对林译语言面貌及特点的归纳总结可以有助于我们借斑窥豹,促进此期整个文言译本认知体系的建构;抓住其过渡性特征,可以寻找、明确它与现代汉语的关联及一致之处,及其对后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林译为代表的清末民初文言译本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汉语史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文言史,作为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上的代表性语言形式,反映了传统文言最新的发展变化状态及样貌,是完整汉语文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现代汉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由典型文言到现代白话的重要通道或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书面语)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语言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本土化意识*
    张和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113-121. 
    摘要 ( 612 )   PDF (1552KB) ( 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精神发轫于自然科学,对于语言学来说也是适用的,至少在当代形式句法学派看来如此。语言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实质在于坚持人类语言的共性,表面纷繁复杂的殊性背后存在归一律(uniformity)。本土化是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对于个体语言殊性的一种突显。在语言研究中,科学精神和本土意识可谓一体两面。文章所讨论的两个经典案例阐释了这一点。案例一涉及汉英疑问词位置差异,通过显性与隐性移位显示汉英疑问词的共性与殊性;案例二探析汉语方言系词句的异同,发现汉语南北方言系词句对不同类型空语类的接受度有同有异。总之,在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中应该将外来理论与本土语言事实结合起来,避免削足适履和自说自话两种倾向。
    史学前沿
    西汉长安的甲第
    王培华, 戴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122-134. 
    摘要 ( 890 )   PDF (1572KB) ( 1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纵观学术史,中国古代住宅很少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至于汉代长安的高级住宅即所谓“甲第”,研究的就更少了。有鉴于此,我们从历史、地理、文献和建筑等方面作了探索,发现西汉列侯、公主、将军、丞相等在京师长安都有甲第;国王朝见皇帝或有大事时,则居京师邸第。这些甲第,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未央宫东阙、北阙、宣平贵里和长安城北五陵、城东杜陵、霸陵的陵邑;在时间上,从高祖六年到吕后六年(前201—前182)有诸侯、王邸第百余所,在文景武昭宣成帝至汉末,仍有甲第修建;在性质上,系国家赐予(分配)或营造,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只有较高政治地位者才能获得使用权,所有权则归国家,可见它不是商品,不能交易,列侯可改建、扩建,失侯时朝廷收回,另赐他人。
    经济管理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分布为何呈分散态势?
    郑艳婷, 王韶菲, 许婉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135-147. 
    摘要 ( 682 )   PDF (2173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企业是经济空间的重要主体,其区位选择影响着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态势,更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江中游四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1999-2013年新增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核密度分析刻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重构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影响新增企业选址的核心区位要素。结果表明:第一,1998-2013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2008年前有向着城市群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向边远市辖区扩散;第二,2008年前,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布局受到地方劳动力数量是否充足的因素影响;2008年后,地区政府补贴的多少开始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虽然地方化经济作为集聚力量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但是,劳动力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是企业区位分布的分散因素,因而,企业无需集中向特定地区周围,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受限。最终导致长江中游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在各区县。这与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全球化竞争和联结全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范围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产业结构升级是否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胡永远, 周洋, 王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5):  148-160. 
    摘要 ( 752 )   PDF (1546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同时并存,引发了大学生数量是否超过产业升级承载能力的困惑,这已深刻影响到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已有研究从静态、单向因果关系视角研究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难以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基于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从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互动效应视角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从单向因果关系看,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不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从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看,不仅产业升级显著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而且大学生就业也反过来促进产业升级;第三,从区域比较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更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说明产业高级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总之,正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能够反过来促进产业升级,才确保了产业升级对大学生的需求,这是“技能加速理论”在中国的体现,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需求具有长期动态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澄清了实务界与理论界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政府坚定既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