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0 ›› Issue (6): 81-89.
潘超青
PAN Chaoqing
摘要: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滑稽个性,在唐代民间文艺中突破了现实形象的限定,被赋予诙谐、滑稽的艺术性格,至宋金时期确立了形象类型。单元化的短剧形态推动杂剧的诙谐片段和戏剧方式融入其他民间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一个借助口传戏剧向书面文学发展的传播路径。这一形象的生成体现了人们对喜乐生活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也折射出民间文艺创作功能性与形象类型化相碰撞所产生的艺术创造力,由民间文化进入文人书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形象品格,成为兼具审美意趣和文化价值的形象类型。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