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诗经》中,“皇天”、“旻天”、“苍天”基本上是神格义,“昊天”兼具神格义和自然义。“上天”的神格义开始弱化,有哲学化倾向,同时自然空间化;“上天”与日月之光紧密关联,且与“下土”相对。“天”、“土”相对可以被看作是“天地”观念的早期形态。《小雅·正月》出现“天高”、“地厚”用语,这表明明确的天地观念已经形成,它应是春秋时期的观念。由绝对意义上的至上神之天,到相对意义上的天地观念的形成,是早期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其思想意义正可谓“开天辟地”。
中图分类号:
翟奎凤. 《诗经》中的“天”、“下土”与“地”——早期“天地”观念溯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6): 117-126.
ZHAI Kuifeng. The “Tian”,“Xiatu” and “Di” in the Book of Songs:The Origin of the Early Concept of “Tiandi”[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1, 0(6): 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