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吴圣昔:《评以“变”论文——〈文心雕龙〉综论之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牟世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心雕龙·通变〉新探》,《文史哲》,1989年第3期;石家宜:《〈通变〉:并非“通”“变”对举,而是以“变”求“通”》,《〈文心雕龙〉系统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清)纪昀:《文心雕龙·通变》篇评注,《纪晓岚评文心雕龙》,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265页;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21页;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③ 程天祜:《〈文心雕龙〉的“通变”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年第3期;邱世友:《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文心雕龙〉探究之三》,《水明楼小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缪俊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刘勰“通变”说的理论意义》,《文心雕龙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钟子翱、黄安桢:《凭情以会通 负气以适变——谈〈通变〉》,《刘勰论写作之道》,北京:长征出版社,1984年版。 ④ 祖保泉:《〈文心·通变〉通解》,《艺谭》,1985年第2期;贾树新:《试释通变》,《松辽学刊》,1992年第4期。 ⑤ 马茂元:《说通变》,《江海学刊》,1961年11月号;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6页;郭晋稀:《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3页。 |